每位父母都在关注着孩子的成长,都希望孩子能有高高的个子,有健康的身体素质。所以,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去观察孩子的成长。孩子长不高,或许存在这些因素,爸爸妈妈要早知道。给予正确的教育方式,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才能帮助孩子健康、快乐地成长。
1、睡眠不足
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,是刺激孩子生长的重要激素,而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在睡眠时高于醒着时,因此充足的睡眠很关键。
一般来说,新生儿每天会睡20小时,随着年纪渐长睡眠时间会减少,但到7岁时都不少于11小时。当然也因个体不同,不同孩子的睡眠时间不同,但如果生长发育正常,也不必过于强求。
但是孩子在课余时间,除了完成作业,大多还有各种补习班、兴趣班,加大学业压力,也缩短了孩子的闲暇时间,导致孩子无法保证长时间睡眠。周一到周五,孩子得准时起床上学,不能赖床。那么周末不妨让孩子睡多会,不要带着“早起身体好”的旗号强迫孩子起床。
2、吃太饱
没错,吃太饱也会影响孩子长高。即使是当了爸妈的你,相信肯定记得小时候爸妈不断地让你多吃、生怕吃少了会饿坏。已为人父人母的你,也会不时对孩子说“多吃点,吃饱才能长高。”这类话吧。
事实上,正好相反。人在饥饿的状态下回促进脑垂体分泌更多生长激素,能刺激儿童骨骼生长。若是孩子时时刻刻都处于饱肚子的状态,自然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。
3、营养不足
孩子的营养跟不上,就无法满足骨骼生长需要,就会减缓身长的增长。影响骨骼生长的营养素主要是维生素D、钙、磷、碘、锌等元素。胎儿时期,宝妈需注意营养的摄入;婴幼儿时期,宝妈尽量母乳喂养孩子,必要时还可给孩子吃些营养奶粉。
4、运动不足
孩子安静地自己玩玩具,爸妈省事又省心。但是爸妈也要定时带孩子去运动。运动能够人体血液循环,改善骨骼的营养,加快骨骼生长速度。因此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坐着不动,孩子在走、跑、跳的时候,会拉扯关节,使身体的长骨受力,从而刺激骨骼两端软骨的发育,刺激身体分泌生长激素。
在孩子还小的时候,也不要长时间抱着孩子,以免影响孩子血液流通不畅,影响下肢发育,还容易养成孩子不愿自己走或站的坏习惯。
参考来源:太平洋亲子网